关注主办方微信,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主办方联系方式:
名称:中国锻压协会
地址: 北京昌平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电话: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邮箱:
metalform@chinaforge.org.cn
动态/资讯

中国重汽集团,跻身世界重卡业最前列

发表时间:2010-02-20 08:52:14; 来源:
     2009年,中国重汽集团亮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年产销重型汽车超过 12.5 万辆,同比增长11.59% ;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50 亿元,同比增长约10% ;实现利税40 亿元,同比增长约11.9% ;实现工业增加值 61 亿元,同比增长约41.9% ……
  危机中,中国重汽实现了逆市平稳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产销规模已跻身世界重卡行业最前列。

  挖掘潜在需求市场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坚持面向市场,贴近市场,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提高服务用户的能力,这是我们能够在危机中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说。
  瞅准济南市筹备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契机,2009年初,中国重汽及时开发了适应城市建设需要的洒水车、渣土车、自卸车、垃圾车等车型,一举中标济南市首批 374 辆城市用车的订单,并先后与全国14个城市政府签订协议,获得了政府采购车辆的优先权,赢得了市场先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潜在用户出现资金困难,买车付款成了问题。如何既把车卖出去,又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中国重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综合运用金融工具,联合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推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为经销单位提供金融支持,最大限度降低合作单位和终端客户的成本压力。
  “通过银企合作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有效地支持了各地经销商的业务拓展和产品销售。银行、保险公司的共同参与,使经销商和用户规避了经营风险。”中国重汽副总裁韦志海举例说,仅设在阜阳的一家销售服务中心,2009 年上半年就卖了500多辆牵引车,销量是2008年全年的两倍。

  砥砺技术创新利器
  2009年,最令重汽人自豪的是高端重卡豪沃A7的面市。
  运用了 130多项最新专利技术的豪沃 A7,采用了中国重汽全新设计的 D12系列发动机,塑造了省油重卡的新概念,大排量、大功率从低怠速起就使车辆动力充足;它标配的智能手自一体AMT,引领中国重卡进入了自动换挡新时代;而它装配的盘式制动器、膜片离合器等均为国内首次采用。其驾乘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电子化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豪沃 A7 开始,中国重汽终于完善了一套自己的整车研发数据库,为在更高水平上不断快速推出新产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像豪沃 A7 这样的新产品之所以能够不断研发,得益于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近几年,中国重汽先后投入近80亿元,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技术提升,使企业整体研发设计能力和关键工艺装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
  马纯济认为,当年支撑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重汽能够化危为机稳步发展,关键还是自主创新。
  重组之初的中国重汽,手中没有一项技术专利。如今,在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每两天就有一项专利诞生,产品开发能力迈上“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设计一代”的新台阶。
  创新使中国重汽成长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企业;创新使中国重汽生产经营形势一年好于一年,最终实现了9年增长20倍的发展。

  锻造黄金产业链条
  “在重卡2000 元以上的总成中,我们只有轮胎和玻璃不做。产业链的完善,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韦志海说。
  锻造黄金产业链条,把核心零部件总成制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是中国重汽近年来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重汽也成为目前国内重卡业中产业链最长、系列型谱最全的企业,已拥有 2700多个车型。
  着眼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重汽抓住时机整合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资金、技术和品牌投入等方式,相继控股了中国重汽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华威专用汽车有限公司。2008年11月18 日,中国重汽与山西大同齿轮集团签署战略重组暨股权划转协议,一举解决了变速箱供求瓶颈问题,预计2012年可实现年生产变速箱22万台。
  立足长远发展,中国重汽利用生产增速放缓的时机,大举启动技术改造,2008年以来投入技改资金近30 亿元,先后对整车、发动机、车桥、铸锻件等制造部门进行了全面改造。桥箱公司在搬迁改造中完善工艺流程,优化生产布局,50 条生产线中已有 30多条完成搬迁,不但迅速恢复了生产,而且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值得称道的是,2009年10月7日,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正式签署成交合同,全面启动双方的合资合作,中国重汽将得到曼公司现有发动机产品和技术100%转让。成功实现与曼公司的合资合作,标志着中国重汽在国际化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版权所有: 中国锻压协会   京ICP备10006204号
技术支持:中国锻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