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和德日美在零部件上的差距
发表时间:2010-05-14 08:47:25; 来源:中国金属成形展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走出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走出去”的数量和质量与德日美等零部件强国不可同日而语,德国、日本、美国等零部件行业是公认的零部件强国都有进入世界主流阵营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全球驰名的汽车品牌。 德国零部件竞争力强势 德国汽配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近几年来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过去10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日本独特的细节模式 日本汽车工业从1955年迅速发展,到1980年达到年产1104.2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保持14年之久。日本汽车工业以相对小的企业规模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汽车,这与其独具特色的质量上的结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日本汽车工业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准时生产制、零库存以及看板管理等具有高质量的技术不可分割。 美国全面的技术领先优势 美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组织结构模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在第三次变化后在质量和研发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并最终造就了世界级零部件生产集团。如1994年,通用汽车公司将其零件分部从母体剥离,成立了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面向全球市场进行运作,德尔福公司按底盘系统、电器系统、转向系统等六大系统重新整合其业务,并发展成世界第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和德日美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整车企业竞争力总体上仍未达到进入欧美日发达国家的要求,目前尚无一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产品批量进入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是部分企业过于追求出口的短期效益,忽视了品牌和服务网络建设,恶性竞争、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三是零部件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当前德日美的发展不得不给中国零部件制造商敲响警钟,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来说,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是实现零部件工业由大变强的基本条件,更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当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和实施促进自主创新和发展自主品牌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希望在种种措施上,中国零部件和德日美在差距上实行零距离接触,真正的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