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主办方微信,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主办方联系方式:
名称:中国锻压协会
地址: 北京昌平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电话: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邮箱:
metalform@chinaforge.org.cn
动态/资讯

出口型零部件企业步履维艰寄望政府扶持

发表时间:2009-05-13 08:32:45; 来源:

  车展是“晴雨表”



  在媒体日期间,相对于整车企业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的活动,国内零部件展区要冷清得多。偌大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几百家国内零部件企业被安置在场外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内。在某个国内零部件展馆内,记者只看到稀稀拉拉来了几家企业,工作人员也都各自聚在一起闲聊。某参展零部件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的零部件企业将目光放在专业观众身上,所以等专业观众日开始这些企业才会来齐。“今年海外市场下降得太多,我们来参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国际车展的号召力,多吸引一点海外观众的目光。”但该零部件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担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海外观众是否能有前几届那么多。



  据记者观察,今年上海国际车展上的轮胎企业寥寥无几。首先是国际车展“铁磁”米其林退出上海车展;其次,记者除了在轮胎展区看到普利司通、韩泰等4家外资轮胎企业之外,再也找不到国内轮胎生产大户的身影。中国作为轮胎出口大国,纷纷缺席上海车展,从作为汽车市场“晴雨表”的车展可看出,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日子不那么好过。最近,咨询机构阿利克斯预测称,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对2009年度净利润率的预期将低于5%。据了解,200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为7560亿元,同比增长44%;2008年,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收入增至9280亿元,但同比增长仅为23%,增幅为2007年的一半。



  其中,以出口为主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受影响最深。近日,咨询公司阿利克斯在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中称,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约有1/4的收入来自出口,在今年中国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之际,以出口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却面临需求持续降低的现状,可能会导致企业在未来的12~18个月中垮台。



  出口型企业普遍受灾



  青岛欧美亚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此次参加了车展。这是一家生产橡胶空气弹簧、橡胶履带等橡胶制品的企业,主要为客车、卡车以及拖车配套。记者在现场看到,它的展台布置比较简单,以展示主力产品为主。展台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之前以参加山东地区的展览为主。公司的主力市场是出口市场,包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中东地区、东南亚等地。据了解,虽然该公司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销售比较稳定,但在欧美市场确实受到了影响。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企业也不好过,它们趁机向国内零部件企业施压,要求降价,造成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
宁波麦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生产悬置减振总成为主。据了解,该公司产品80%以上用于出口,其中欧洲、北美、南美、中东等地区是主力市场。展台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在欧美等中国汽车零部件主要出口市场,汽车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同时,在国内,由于人民币升值、资金不畅及劳动成本提高等因素,导致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大。



  根据海关总署4月初公布的消息称,2009年前2个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15.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37.7%。其中2月当月出口5.6亿美元,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49.9%。其中,1~2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大主力市场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分别为4.8亿美元、2.9亿美元和1.5亿美元,下降了36.4%、35.9%和50%。据预计,2009年美国国内汽车销量将降至1200万辆左右,所以美国汽车需求的减少,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必将受到影响。



  对政府扶持期望值最高



  面对这一现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应该怎么办?



  其一,建议出口型零部件企业在国外市场需求下滑时扩大国内市场。



  对此,一些零部件参展商告诉记者,扩大国内市场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办法。但出口转内销或许可以短时间弥补出口收入的降低,但面对相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这些企业仍然希望能够在国外市场找到新的突破点。



  其二,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的现状,建议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记者最近了解到,上海市正准备建汽车零部件发展基金推动零部件出口,由于国内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和上海等地,政府的扶持将给这些零部件企业带来利好消息。据策划这一汽车零部件发展基金的负责人介绍,上海正在建设国际化的商业平台来支持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由政府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其次,计划搭建公共的零部件检测平台;第三步是加强整车、零部件贸易服务,特别是加强零部件出口业务。

版权所有: 中国锻压协会   京ICP备10006204号
技术支持:中国锻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