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言|对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行业质量效益
2023年3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通装〔2023〕40号文)是自1994年以来最为重要的推动行业发展的文件。为了推动铸锻行业发展,1994年国家出台了对铸锻行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一直执行到2008年,有力地推动了铸锻行业的发展,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次政策的出台,对铸锻行业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首次将冲压、钣金与制作写入“指导意见”,需要锻造、冲压、钣金与制作行业同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积极落实。为此,基于自己的认知、了解到的行业情况,针对文件中的一些论述,写了这篇认知,希望能有助于企业和政府有关人员理解锻造、冲压、钣金与制作行业。本认知共分十一个篇,这是第十篇。 摘要一: 强化标准引领。着力建设和完善新型锻压标准体系,促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协调发展。围绕行业发展特点和要求,对标国际先进能效水平,及时开展标准制修订、推广应用等工作。建立健全行业能耗、物耗、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等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向清洁、高效、低碳、循环方向发展。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优势领域标准加快向国际标准转化。 解读一: 标准非常重要,但贯标更加重要;标准的制订理念直接影响市场的竞争和企业的发展。因此,标准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建设,也是推动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差异化竞争就是“产品类别”的差异化,也要理解为“产品质量”的差异化,这就需要标准和规则。 团体标准应该成为控制质量、工艺水平和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标准的达标率不应该超过行业能力的30%,这样就会用工艺、技术和质量推动差异化,避免恶性竞争。 团体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提升制订速度,但也要加快修订速度,体现实时性和适应性。 中国锻压协会正在基于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有关能耗、环保和安全标准和指标研究机构,开展全行业能耗、物耗、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等标准规范和指标的制订,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参与国际标准制订首要的是我们的国内标准能“自立自强”,能基于国际视野进行标准认知和研究,提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标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国际标准制订中争得一席。 同时也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掌握技术的人员,开展“非功利性”的技术服务和标准工作,也就是鼓励技术专家或人员能沉下心来,做技术推广、传播、标准制订和文化推进工作。 参与标准制订,宣传和贯彻标准,以及为制订标准积累是企业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否则就不会有强大的根基持续发展和进步。 摘要二: 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标准、认证、计量、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等在企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开展质量追溯、风险分析和质量改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行业协会及专业机构建立锻造、冲压、钣金与制作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着力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解读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但质量必须得到应有的回报,否则就会让追求高质量的企业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失去追求的力量。 提升产品质量必须明白产品质量的概念,就锻件、冲压件、钣金与制作件而言,有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质量,也有尺寸和形位尺寸公差的质量,但最为重要的高质量理念是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企业必须具有的质量理念之一。 质量必须依靠知识产权保护来推进,不然就会被破坏,因为仿冒和冒名实在难以应对。质量也要从建立市场诚信做起,不然质量就会成为一些企业市场竞争中的累赘。因此,质量需要社会治理来推动。 在质量理念中,必须要有品牌概念,因此如何建立和保护品牌也至关重要。 在锻造、冲压、钣金与制作件质量方面,建立统一的共性质量标准还不够,还必须建立正确的普遍适用的检测方式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应与用户一起合作完成。中国锻压协会一直在尝试中。 摘要三: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行业企业、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等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鼓励加强与国外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合作,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吸引相关领域国外企业来华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解读三: 国际交流至关重要,但国际交流需要破解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和需要交流人员出国难的问题。需要鼓励技术人员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勇敢地对外发出中国的声音。 国际交流需要具有国际交流的人才和文化氛围,需要一大批的懂技术、懂管理和懂市场的人才,企业必须注意这些人才的培养。 融入世界供应链仍然非常重要,这是不能忽视的领域,勇敢地与外国进行交流和合作应该受到重视,这是国家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将国外标准、指标、文献、杂志等引入中国必须持续进行,行业真的需要一批这样的人才做这样的工作。 参与国际行业治理,增强中国行业的话语权必须强化。 开展国际合作必须成为行业和企业自觉,而不是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