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购团四面出击的三层意义
发表时间:2009-06-24 08:11:44; 来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 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正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国采购团四面出击几乎是满目肃杀中仅有的一抹亮色。与1990年在美国发动贸易摩擦阴影下多少有些被动派出的采购团不同,目前在世界市场上四面出击的中国采购团要主动得多,其意义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主要层次,就是对于拥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国家而言,危机从来就是扩大进口的良机,因为危机会迫使卖方降低要价并放松出口管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进口必要的技术和设备;作为世界工厂,中国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作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有充足的支付能力。另外,鉴于美国的某些反危机措施有可能导致美元资产显著贬值,中国需要尽快把手头烫手的美元花出去。因此,只要保证扩大进口先进技术装备不损害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切实防范进口贸易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那么,充分利用危机机遇扩大进口,运用采购团形式开展集体采购还有可能帮助我国企业获得更好的交易条件。 回顾历史,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都有过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大规模进口设备的成功经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开始,前苏联曾经创造了截至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工业化速度,而前苏联工业化的奇迹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大规模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在上世纪20年代末,前苏联所需金属切削机床的67.1%、涡轮机的52.6%、拖拉机的69%、发电机的89%、蒸汽动力设备的87%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战后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前,先后遭受西方和东方集团全面贸易封锁的我国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启动了“四三计划”,即用43亿美元(后来追加8.8亿美元)集中进口上百项成套设备和单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三个技术引进高峰。在这个计划中,引进的4套大化纤装置对解决我国人民穿衣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解放出一批棉田。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和自主研发的良种技术以及亿万农民在学大寨运动中建设的水利设施,共同奠定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腾飞的基础。 此前,中国赴欧采购团签署的采购合同中包括高档轿车、名表等奢侈品,在国内社会引起了一些非议。需要看到的是,既然国内存在这样的购买需求,与其让国内买主万里迢迢飞赴欧洲采购,不如由内资商业企业采购后在国内销售,至少中国企业还能得到流通环节的利润。 第二个层次是鉴于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而中国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派出采购团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做出表率。同时,维护全球贸易体系不因保护主义浪潮而分崩离析,归根结底有助于保护我国自身利益。 第三个层次是我国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黑云压城之际派出大型采购团,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这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经贸和政治规则形成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赢得更多盟友。一个大国如果不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实惠,就不可能赢得他国的接受和尊重。因为,一个国家的世界治理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国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派遣采购团的政治意味大于经济意味”―――某些舆论如此断言。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没错。目前,国际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规则制订权的竞争,也就是政治的竞争。只要是有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提升我国在规则制订过程中话语权的活动,就有必要理直气壮地投入。 |